春日的鄱阳湖畔,清波荡漾,白鹭翩跹。在余干县康山大堤江豚湾,“微笑天使”江豚频频跃出水面,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。
今年初,鄱阳湖上饶湖区传来捷报:总磷平均浓度从2021年的0.067mg/L降至2024年的0.053mg/L,改善率为20.89%,连续3年刷新历史纪录。这看似微小的数值变化背后,是一场智慧监管、精准发力的生态治理攻坚战。
党政统筹,构建治磷“一盘棋”
曾几何时,这片水域饱受总磷超标困扰。“以前湖水经常泛着油花,水草上黏着一层绿藻。这几年总磷治理成效明显,现在我们是真正的‘鱼米之乡’。”余干县康山乡山头村村民涂相锋说。
总磷超标背后是复杂的污染矩阵:沿湖入河排污口携带农业面源污染,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规范,精养鱼塘排放氮磷……
面对困局,市委、市政府将总磷治理纳入党政“一把手”工程。全市12个县(市、区)签订了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,出台《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(2022-2030)》,明确“五源共治”路径,构建“控源—截污—修复”三位一体治理体系。
“总磷治理不是环保部门‘独角戏’,而是全民参与的‘协奏曲’。我们组织湖区乡镇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会或座谈会,对水源保护进行部署落实。”上饶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黄宇点开手机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”工作群,一张张巡查照片、一条条视频映入眼帘,护水动态直通决策层。
2021年以来,全市累计投入超40亿元,实施25个重点项目,将“九龙治水”变为“全域联动”;建立“周调度、月通报、季研判、年考核”工作机制,形成“高位推动、部门协同、县区联动”的攻坚格局。
靶向施策,打出治磷“组合拳”
“我们委托省环科规划院实施水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,以及水生态考核遥感指标监测摸底调查,全面摸清了鄱阳湖上饶湖区生态底数。”黄宇指着两本厚厚的项目报告说。
在科研机构支持下,我市开展总磷源解析研究,精准锁定污染源头。针对工业、农业和生活污染贡献率差异,实施“一企一管”排污改造和农业面源污染分类治理。
在余干县大明湖畔,“猪—沼—果”生态循环体系正高效运行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9.06%。这是上饶农业治磷的缩影。几年来,全市拆除滨湖区域不达标养猪场1247家,对1.4万亩水产养殖实施“人放天养”。同时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促进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至42%。
在污水处理方面,全市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,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%。
在生态修复领域,我市同步推进滨湖防护林、农田林网建设,信江源头涵养林覆盖率提升至85%,退化湿地修复面积达3万亩;插旗洲候鸟栖息地通过生态补水、植被恢复,已成为白鹤、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“五星级驿站”。
我市还构建起“陆水统筹、河湖共治”的立体防控网:排查288家涉磷企业,对188个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、溯源,湖区底泥清淤面积超161万平方米……“总磷治理不能‘就水论水’,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。”上饶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刘宇鸣强调。
科技赋能,织密监管“一张网”
“停船!接受检查!”深夜2点,渔政执法艇的探照灯划破黑暗,一艘涉嫌偷捕的民船被截获。近日,欧洲五大联赛首个以“渔鸟”命名的康垦鄱阳湖渔鸟生态保护派出所联合多部门开展“零点行动”,在智能监控系统下,该民船的违法轨迹被精准锁定。
这套系统依托雷达、AIS系统(船舶自动识别系统)构建起水陆空立体监管网。所长郑锦轻点鼠标,无人机巡航画面实时传回,“过去靠人海战术,现在有了‘电子眼’‘顺风耳’后,2024年非法捕捞同比下降82%。”
在鄱阳湖白沙洲断面,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动态更新总磷、氨氮等9项指标数据。“以前是人工采样,现在数据每4小时更新一次,异常情况可即时预警。”鄱阳生态环境局局长沈德春介绍。
船舶污染治理同样插上“智慧翅膀”。251艘运输船舶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油水分离器,污染物接收转运全程通过“船E行”APP追踪。两处接收站累计处理污染物2172单,实现“接收—转运—处置”闭环管理。
“全市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结合走航监测和微型水站,形成‘在线监测+人工核验’水质监测模式。”上饶市生态环境局监测科科长吕凤麟说。
经过几年的攻坚治理,工作成效在生物多样性恢复中得到印证:鄱阳湖上饶湖区江豚数量最高达到200多头,观测频次增加37%,越冬白鹤数量突破4000只……
“守住鄱阳湖一湖清水,是使命更是责任。”上饶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文表示,“2025年,我们力争上饶湖区总磷浓度再降6%,圆满完成鄱阳湖上饶湖区水质达标的任务。”